• <source id="0ycwq"><bdo id="0ycwq"></bdo></source>
  • <source id="0ycwq"><optgroup id="0ycwq"></optgroup></source>

    經營安全 安全經營

    2021年,我們提出“經營安全”,它是對網絡安全的動態掌控。“經營安全”通過打造認知、安全和授信三大能力,讓網絡安全體系動起來,不斷循環升級,讓安全能力與日俱增,保障企業經營活動的安全運轉,保障國家和社會的安全穩定運行。

    首頁   >  創新安全理念

    相關講話

    經營安全 安全經營

    奇安信集團董事長 齊向東
    在2021年 北京網絡安全大會 上的演講

    尊敬的各位領導、來賓,觀眾朋友們,大家好!

    歡迎參加第三屆北京網絡安全大會。今天我的演講題目是“經營安全 安全經營”。經營和安全,安全和經營,這兩個詞如果分開來看,很簡單,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理解。但把它們放在一起,“經營安全 安全經營”這8個字,包含了思辨的邏輯關系,和DT時代的價值觀。

    “經營安全 安全經營”,不是無源之水、無本之木。 回顧過去,2019年,我們提出“內生安全”,把安全能力內置到信息化環境中,它是DT時代的安全理念;2020年,我們提出“內生安全框架”,用系統工程的方法建成內生安全體系,它是內生安全理念落地的方法;今年,我們提出“經營安全 安全經營”,意思是,只有煞費苦心地經營你的安全體系,才能保障你的經營活動安全運轉。

    “經營安全”實際上是對網絡安全的動態掌控。這三年大會的主題,共同組成了政府和企業實施網絡安全的“三部曲”:理念、方法、動態掌控。 按照這個三部曲的節奏去理解安全、實踐安全、發展安全,未來我們生活的世界,必將出現萬物生長的繁榮景象。

    今天我提煉了兩個關鍵詞:DT時代、動態掌控。

    先說第一個關鍵詞,DT時代。

    這幾年,我們逐漸感覺到,時代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。如何解讀這種變化,決定了我們以什么樣的方式去面對未來。

    第一個明顯變化是,數據問題讓國際關系變得越來越復雜。 從歐盟頒布GDPR到推進數字稅計劃,從華為5G、TikTok被美國政府封殺到滴滴事件,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,世界各國對于數據主權的爭奪越來越激烈,這種競爭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都將是持續性的。

    第二個明顯變化是,數據資產成為了勒索攻擊的頭號目標。 有人稱勒索攻擊成為了網絡安全“流行病”,勒索的贖金越來越高,造成的威脅越來越大。今年以來,勒索攻擊造成了斷油、斷肉、斷播、斷零售,贖金從2000萬美元到3000萬美元,再到7000萬美元,屢創新高。

    第三個明顯變化是,針對關鍵基礎設施數字化系統的攻擊愈演愈烈。 僅今年上半年,就發生了多起攻擊事件,攻擊對象包括美國自來水水廠、輸油管道、南非港口、伊朗鐵路的數字化系統,直接影響了人們生活、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。

    這些變化,幾乎都與數字系統和海量數據有關,標志著人類社會已經從IT時代進入了DT時代。

    DT時代的核心,是D,data,也就是數據。 數據是人的延伸、交易的延伸、服務的延伸;數據也帶來了商業機會的延伸、生產力的延伸、想象力的延伸。數據本身是中性的,但是因為有不同的力量,站在不同的立場,以不同的方式來使用這些數據,數據就有了一體兩面性。數據可以拿來做好事,數據也可以拿來做壞事。數據和人性一樣,是非常復雜的。我們該如何與這種復雜性共生,是DT時代的一個重要命題。

   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種復雜性,我總結了DT時代的三個顯著特征。

    第一個特征,企業經營者的安全責任,從以前的有限責任變成了無限責任。 傳統經濟中,交易是“銀貨兩訖”,交易結束后,企業經營者的責任基本也就結束了。但DT時代,幾乎所有的交易都數字化了,一系列新技術、新應用、新場景和具體業務、具體用戶結合在一起,共同構成了一個復雜系統。在這個復雜系統里,流動著復雜數據,發生著復雜交易。交易結束了,企業經營者的安全責任并未結束。

    舉個例子,以前,我們打車招手即停,到了目的地,交易就結束了;現在,我們用手機打車,產生了很多數據,即使出行結束了,用車平臺仍然需要對我們的隱私、資金等各種數據的安全持續負責。最近,一位辦企業的朋友向我咨詢,員工違規違法導致數據丟失,企業要承擔責任嗎?我回答他:“數據泄露違法的鍋,法人甩不掉。”企業法人的責任大小看兩方面:一是后果,如果危害了國家安全,責任就大了;二是看過程,如果企業沒有按要求建設必要的網絡安全系統,責任也就大了。這和傳統的煤礦爆炸是一樣的道理,如果礦場沒有安全措施、制度和流程,那么礦主一定要承擔主要責任。

    可以說,只要用戶的數據還存在,企業的責任就不會終結。保護每一個復雜交易的數據安全,成為了貫穿企業經營的生命線,是企業經營者的無限責任。

    第二個特征,企業的經營活動,成為了國家網絡安全的一部分。 今年7月,滴滴上市第二天,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根據《國家安全法》、《網絡安全法》,對滴滴實行審查;7月10日,《網絡安全審查辦法》修訂草案公開征求意見,明確提出掌握超過100萬用戶個人信息的運營者赴國外上市,必須申報網絡安全審查;8月17日,國務院發布《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》,明確行業主管部門、企業作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運營者要承擔主體防護責任;8月20日,《個人信息保護法》出臺,明確了個人信息處理和跨境提供的規則……這一系列密集出臺的法律法規充分證明,企業的經營活動已經和國家安全、社會安全發生了密切聯系。

    第三個特征,網絡攻擊破壞企業經營,變成了高頻事件。 今年7月,一家從事IT管理的軟件服務商出現系統漏洞,牽連了全球上千家企業,受影響最大的一家零售連鎖企業,旗下至少800家門店被迫停業;同樣在7月,開源辦公軟件Zimbra爆出新漏洞,威脅了20萬家企業的經營活動……這些網絡攻擊事件提醒我們,網絡安全的威脅對經營活動的破壞力,變得如此巨大,難以承受。

    DT時代,無論是安全系統,還是經營活動,都具備了相當的復雜性。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,想要安全經營,就要學會在經營中與這種復雜性打交道,這是生存和發展的關鍵。

    接下來說第二個關鍵詞,動態掌控。

    我今天演講主題的第一句話是經營安全,在此之前,沒有人把這兩個詞這樣排列在一起。 以前,我們提到網絡安全,一般都說規劃網絡安全、建設網絡安全、運營網絡安全,還有網絡安全運行。

    那么,“經營”這個詞,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呢?

    在IT時代,人們認為網絡安全建設是一個簡單活兒。IT系統解決的是效率問題,比如無紙化辦公。IT系統的部署場景是固定的,比如政企機構的辦公大樓。IT系統解決安全問題的方法是隔離,不同的業務部門建設不同的網絡,叫專網,在專網的邊界上安裝簡單的安全產品。因此,IT時代,網絡安全公司的規模都比較小。

    在DT時代,網絡安全發生了顛覆性變化,變成了一個復雜活。DT系統解決的是生產力問題,比如數字經濟,數據是生產要素,數據有生產、使用和交易問題。DT系統是大數據架構的復雜系統,要拆墻、拔煙囪,靠安裝簡單的安全產品或者某種“銀彈”,防住一切網絡攻擊是不可能的。DT時代,安全變成了一個復雜的過程,先是通過運營發現問題,然后針對問題完善年度建設計劃,之后再通過五年規劃升級體系建設,讓安全動起來,形成良性循環。總之,DT時代,數據的被泄密、被篡改、被刪除、被盜竊都是大事,網絡安全對政企機構造成的影響,是巨大的和致命的。

    所以,我們提出了“經營”這個詞,經營安全是對網絡安全的動態掌控,只有讓安全能力動起來,不斷循環升級,才能破解復雜難題。

    實現動態掌控,需要三個前提條件。

    經營安全的第一個前提條件是目標,要讓安全能力與日俱增,保護復雜系統和復雜交易。 復雜系統,復雜交易,復雜經營,三者是動態連接的。在未來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,新技術、新應用、新場景不斷涌現,因為新而且復雜,注定安全系統要不斷完善,需要為安全能力設定一個能夠因勢而動、因時而變、與日俱增的目標,也可以理解為用內生安全框架實現安全的彈性或擴展性。

    經營安全的第二個前提條件是投入,要用足夠的資源,來滿足我們對安全無限的需求。 安全是沒有性價比的,是以結果為導向的。DT時代,網絡安全成了“一失萬無”的事,按照投入產出的因果關系,有投入才會有產出。這意味著,我們必須對安全有足夠的資源投入。這個資源既包括錢,也包括人。工信部在《網絡安全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(征求意見稿)》中提出,到2023年重點行業網絡安全投入占信息化投入的比例要達到10%。

    經營安全的第三個前提條件是運營,要用專業高效的安全運營服務,來抵御復雜的網絡攻擊。 網絡安全是高度復雜的攻防對抗,尤其是在DT時代,邊界消失,連接網絡的終端泛化,給網絡攻擊者提供了充當偽裝者的條件,攻擊偽裝者混在業務之中,很難一眼看穿。再加上有些網絡攻擊者有國家背景支持,單靠政企機構自己單一的力量無法抵御這種復雜攻擊。打個比喻,保障人身安全不能單靠個體的力量,還需要專業的警察來維護社會治安。在發達國家,把網絡安全托管給專業的安全公司來運營就非常盛行。

    有了這三個前提條件,我們還需要三個重要能力,來提升對安全的掌控力。

    經營安全的第一個重要能力,是認知能力。 強大的認知能力能幫人們把握事物基本規律、判斷事物發展方向、構建自身與世界的關系。網絡安全的認知能力也是如此,只有及時看到威脅、揪出威脅、阻斷威脅,才能確保安全能力行之有效。

    態勢感知是建立認知能力的核心。 2016年4月19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:“要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網絡安全態勢。”總書記強調“沒有意識到風險是最大的風險。網絡安全具有很強的隱蔽性,一個技術漏洞、安全風險可能隱藏幾年都發現不了,結果是‘誰進來了不知道、是敵是友不知道、干了什么不知道’,長期‘潛伏’在里面,一旦有事就發作了。”

    這幾年,態勢感知在我國發展很快,傳統網絡安全廠商和新興的初創企業都在加大對態勢感知的投入。 我們總結,目前的態勢感知主要分為三種:一種主要用于監管機構,我們稱之為監管類態勢感知;一種主要用于企業內網,我們稱之為運營類態勢感知;還一種主要用于實戰演練,我們稱之為攻防類態勢感知。

    這三類態勢感知,每一類單打獨斗都不具備全面的認知能力。 有的側重互聯網宏觀態勢的監測,缺乏針對性;有的側重日常的安全運行維護,缺乏攻防能力;有的側重戰時的攻防對抗,缺乏平時常態化的運營。更為突出的問題是,只看局部不看整體,有的沒有覆蓋生產業務系統;有的沒有覆蓋三級、四級末端的網絡;有的沒有覆蓋物聯網、云、數據庫和計算平臺。

    只有將這三類態勢感知有機協同在一起,形成實戰化態勢感知,才能全面提升認知能力。 三類態勢感知能有機協同,需要構建統一的計算平臺、標準和運營系統。有人把態勢感知等同于安全 大腦,這是不全面的。它是大腦(包括五官)、四肢和武功的三合一。大腦是監管態勢,能看見威脅;四肢是運營態勢,能揪出威脅;武功是攻防態勢,能阻斷威脅。

    認知能力的關鍵是安全運營。 就像人的認知能力來自學習和實踐,網絡安全的認知能力來源于實戰攻防的運營,通過運營實現攻擊告警、調查溯源、攔截阻斷的往復循環。

    安全運營的基礎是資配漏補。 資配漏補是資產、配置、漏洞和補丁的統稱。先要把軟件、硬件、協議等資梳理清楚,建立檔案,用系統管起來。在網絡安全攻防中,人是戰斗的士兵,資產就是城池。如果自己有多少城池都不清楚,做出的網絡安全規劃一定是不全面的。只有把自己的資產地圖畫出來,網絡攻防戰才能有規劃、有打法;我們還要做好配置管理、漏洞管理和補丁管理。只有當資配漏補都做好了,我們才能發現安全產品的不足和安全體系的缺陷。日積月累下來,不合格的產品會逐漸退出,合格的產品會越來越好,安全體系會越來越健全。

    經營安全的第二個重要能力,是安全能力。 以前,我們把安全市場分為產品市場和服務市場,產品和服務是兩回事。現在,要把產品變成一種能力,把能力變成一種資源,并用服務的方式使用資源。換句話說,把安全產品能力化、資源化、服務化。

    安全產品能力化,首先要把安全的硬件產品軟件化。 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,因為過去為了降低成本,往往選用配置較低的硬件平臺。同時,為了提高性能,往往把軟件和硬件平臺深度耦合。所以,把軟件從專屬的硬件平臺上摳出來,適配更通用的硬件平臺,幾乎需要對代碼重構、重寫;

    安全產品資源化,首先要實現數據和API標準化。 各種各樣的安全產品從數據采集、治理、存儲、分析,到結果輸出使用、API服務,都應該遵從統一的標準,更要與網、云、數據、應用的標準對接。這樣,客戶就可以用一朵安全云,把所需要的安全產品以資源的形式納入其中。安全能力資源對外服務過程中產生的日志,自然就形成了安全大數據,可以據此推出能提供更多安全能力的安全大數據中臺服務;

    安全產品服務化,首先要做到調度指揮。 把安全能力以資源服務形式嵌入到需要的每個角落,并且這種安全能力的質量是可評估的。例如,發生網絡攻擊的當時沒有告警,但事后通過分析溯源,定位出是防火墻漏掉了這次攻擊,我們就會去改進防火墻技術,或者用資源服務的方式快速地換用其它家的防火墻。

    這種安全能力服務,還便于商業模式創新。 以前我們采購安全產品,通過招標確定供應商,一經選定之后,就沒有機會使用其它品牌的產品了。安全能力資源服務的形式,可以選定多家安全公司的產品部署在安全云上,不使用不付費,依據使用的多少來結算。購買產品模式拼的是商務關系和測試方案,而能力資源服務模式拼的是實戰效果,這種模式更能推動廠家技術創新。

    經營安全的第三個重要能力,是授信能力。 網絡安全的核心問題,是信任問題。比如,Wintel體系不是可信計算,所以有很多計算機病毒出現。沈昌祥院士推出的可信計算技術體系,能免疫Wintel時代的病毒。中國電子推出的PKS體系,是飛騰CPU、麒麟操作系統融合了可信華泰的可信計算以及奇安信的安全技術。

    另一方面,網絡除了計算之外,更多的是人機交互,人是安全最大的變量,人的可信度成了難題;還有,數據變成生產要素之后,誰在什么場景、用于什么目的、可以使用什么數據,也變成了一種授信問題。

    IT時代的授信能力是粗放的和不足的。 假設我們把每一次的網絡訪問都分為主體(訪問者)和客體(被訪問者)。主體有很多,比如人、IoT設備、App應用等;客體也有很多,比如業務系統應用、云計算資源、接口、數據資源等。在傳統的認證體系里,授信是比較粗放的,一個主體可以訪問多個客體,一個客體也可以允許多個主體訪問。這種方法有很多漏洞,廣泛地被黑客利用進行攻擊。

    DT時代的授信能力是零信任體系提供的,通過動態評估信任實現動態可控。 它不再絕對信任任何一個主體,而是給每個主體、每個客體附加很多屬性,以“權限最小化”原則進行授信,并且對授信持續進行動態評估。比如,賬號A是個主體,它的屬性包括機器指紋、網絡類型、IP地址、使用時間、工作職責和機器環境。再比如,數據資源B是個客體,它的屬性包括類型、敏感級別、來源、機密、隱私、連接關系、各種標簽等。以“權限最小化”原則,我們授權“A在辦公室網絡下、在專項工作期間,可以訪問非機密屬性的數據資源B”。一旦發現A的辦公室網絡屬性消失,或者專項工作的屬性消失,這個授信就自動取消。整個過程都是通過系統自動動態評估完成的。

    這種授信能力是網絡安全的保障。 我在《漏洞》一書中提出網絡安全的“四個假設”,“假設系統一定有未被發現的漏洞、假設一定有已發現但仍未修補的漏洞、假設系統已被滲透、假設內部人員不可靠”。關于內部人員對網絡安全的危害程度,我在《漏洞》一書里也披露,“85%的網絡攻擊源于內部”。這個“源于內部”和“內部人員”是一回事,它包括人被收買、賬號被盜用、機器被利用、供應鏈被后門等,之所以被攻擊成功,就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人、自己的賬號、自己的機器、自己的認證、自己的供應商過度信任。

    總結起來,DT時代的網絡安全是一件復雜的事,只有經營安全,才能實現對網絡安全的動態掌控,而動態掌控力的提升有賴于三種能力:認知能力、安全能力和授信能力。

    一位古希臘哲學家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悖論,叫做“飛矢不動”。說的是把一只短箭投出去,它在空中飛行,它是運動的。但是如果把時間切割開,單獨去看每一個瞬間的短箭,它是一樣的,好像并沒有運動。

    “飛矢不動”的悖論告訴我們一個道理, 靜止是相對的,運動是絕對的。安全也是一樣,它看不見摸不著,但是當網絡攻擊發生了,我們也就感受到了安全的存在。

    這也是我今天提出在DT時代,“經營安全 安全經營”這八個字的用意。 和時間同在,和變化同在,和運動同在,和安全同在。 我相信,只要我們攜起手來,共同經營好網絡安全防線,就一定能迎來一個更富競爭力、萬物生長的數字中國。謝謝大家!

    尊敬的各位領導、來賓,觀眾朋友們,大家好!

    歡迎參加第三屆北京網絡安全大會。今天我的演講題目是“經營安全 安全經營”。經營和安全,安全和經營,這兩個詞如果分開來看,很簡單,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理解。但把它們放在一起,“經營安全 安全經營”這8個字,包含了思辨的邏輯關系,和DT時代的價值觀。

    “經營安全 安全經營”,不是無源之水、無本之木。 回顧過去,2019年,我們提出“內生安全”,把安全能力內置到信息化環境中,它是DT時代的安全理念;2020年,我們提出“內生安全框架”,用系統工程的方法建成內生安全體系,它是內生安全理念落地的方法;今年,我們提出“經營安全 安全經營”,意思是,只有煞費苦心地經營你的安全體系,才能保障你的經營活動安全運轉。

    “經營安全”實際上是對網絡安全的動態掌控。這三年大會的主題,共同組成了政府和企業實施網絡安全的“三部曲”:理念、方法、動態掌控。 按照這個三部曲的節奏去理解安全、實踐安全、發展安全,未來我們生活的世界,必將出現萬物生長的繁榮景象。

    今天我提煉了兩個關鍵詞:DT時代、動態掌控。

    先說第一個關鍵詞,DT時代。

    這幾年,我們逐漸感覺到,時代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。如何解讀這種變化,決定了我們以什么樣的方

    式去面對未來。

    第一個明顯變化是,數據問題讓國際關系變得越來越復雜。 從歐盟頒布GDPR到推進數字稅計劃,從華為5G、TikTok被美國政府封殺到滴滴事件,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,世界各國對于數據主權的爭奪越來越激烈,這種競爭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都將是持續性的。

    第二個明顯變化是,數據資產成為了勒索攻擊的頭號目標。 有人稱勒索攻擊成為了網絡安全“流行病”,勒索的贖金越來越高,造成的威脅越來越大。今年以來,勒索攻擊造成了斷油、斷肉、斷播、斷零售,贖金從2000萬美元到3000萬美元,再到7000萬美元,屢創新高。

    第三個明顯變化是,針對關鍵基礎設施數字化系統的攻擊愈演愈烈。 僅今年上半年,就發生了多起攻擊事件,攻擊對象包括美國自來水水廠、輸油管道、南非港口、伊朗鐵路的數字化系統,直接影響了人們生活、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。

    這些變化,幾乎都與數字系統和海量數據有關,標志著人類社會已經從IT時代進入了DT時代。

    DT時代的核心,是D,data,也就是數據。 數據是人的延伸、交易的延伸、服務的延伸;數據也帶來了商業機會的延伸、生產力的延伸、想象力的延伸。數據本身是中性的,但是因為有不同的力量,站

    在不同的立場,以不同的方式來使用這些數據,數據就有了一體兩面性。數據可以拿來做好事,數據也可以拿來做壞事。數據和人性一樣,是非常復雜的。我們該如何與這種復雜性共生,是DT時代的一個重要命題。

   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種復雜性,我總結了DT時代的三個顯著特征。

    第一個特征,企業經營者的安全責任,從以前的有限責任變成了無限責任。 傳統經濟中,交易是“銀貨兩訖”,交易結束后,企業經營者的責任基本也就結束了。但DT時代,幾乎所有的交易都數字化了,一系列新技術、新應用、新場景和具體業務、具體用戶結合在一起,共同構成了一個復雜系統。在這個復雜系統里,流動著復雜數據,發生著復雜交易。交易結束了,企業經營者的安全責任并未結束。

    舉個例子,以前,我們打車招手即停,到了目的地,交易就結束了;現在,我們用手機打車,產生了很多數據,即使出行結束了,用車平臺仍然需要對我們的隱私、資金等各種數據的安全持續負責。最近,一位辦企業的朋友向我咨詢,員工違規違法導致數據丟失,企業要承擔責任嗎?我回答他:“數據泄露違法的鍋,法人甩不掉。”企業法人的責任大小看兩方面:一是后果,如果危害了國家安全,責任就大了;二是看過程,如果企業沒有按要求建設必要的網絡安全系統,責任也就大了。這和傳統的煤礦爆炸是一樣的道

    理,如果礦場沒有安全措施、制度和流程,那么礦主一定要承擔主要責任。

    可以說,只要用戶的數據還存在,企業的責任就不會終結。保護每一個復雜交易的數據安全,成為了貫穿企業經營的生命線,是企業經營者的無限責任。

    第二個特征,企業的經營活動,成為了國家網絡安全的一部分。 今年7月,滴滴上市第二天,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根據《國家安全法》、《網絡安全法》,對滴滴實行審查;7月10日,《網絡安全審查辦法》修訂草案公開征求意見,明確提出掌握超過100萬用戶個人信息的運營者赴國外上市,必須申報網絡安全審查;8月17日,國務院發布《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》,明確行業主管部門、企業作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運營者要承擔主體防護責任;8月20日,《個人信息保護法》出臺,明確了個人信息處理和跨境提供的規則……這一系列密集出臺的法律法規充分證明,企業的經營活動已經和國家安全、社會安全發生了密切聯系。

    第三個特征,網絡攻擊破壞企業經營,變成了高頻事件。 今年7月,一家從事IT管理的軟件服務商出現系統漏洞,牽連了全球上千家企業,受影響最大的一家零售連鎖企業,旗下至少800家門店被迫停業;同樣在7月,開源辦公軟件Zimbra爆出新漏洞,威脅了20萬家企業的經營活動……這些網絡攻擊事件提醒我們,網絡安全的威脅對經營活動的破壞力,變得如

    此巨大,難以承受。

    DT時代,無論是安全系統,還是經營活動,都具備了相當的復雜性。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,想要安全經營,就要學會在經營中與這種復雜性打交道,這是生存和發展的關鍵。

    接下來說第二個關鍵詞,動態掌控。

    我今天演講主題的第一句話是經營安全,在此之前,沒有人把這兩個詞這樣排列在一起。 以前,我們提到網絡安全,一般都說規劃網絡安全、建設網絡安全、運營網絡安全,還有網絡安全運行。

    那么,“經營”這個詞,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呢?

    在IT時代,人們認為網絡安全建設是一個簡單活兒。IT系統解決的是效率問題,比如無紙化辦公。IT系統的部署場景是固定的,比如政企機構的辦公大樓。IT系統解決安全問題的方法是隔離,不同的業務部門建設不同的網絡,叫專網,在專網的邊界上安裝簡單的安全產品。因此,IT時代,網絡安全公司的規模都比較小。

    在DT時代,網絡安全發生了顛覆性變化,變成了一個復雜活。DT系統解決的是生產力問題,比如數字經濟,數據是生產要素,數據有生產、使用和交易問題。DT系統是大數據架構的復雜系統,要拆墻、拔煙囪,靠安裝簡單的安全產品或者某種“銀彈”,防住一切網絡攻擊是不可能的。DT時代,安全變成了一個復

    雜的過程,先是通過運營發現問題,然后針對問題完善年度建設計劃,之后再通過五年規劃升級體系建設,讓安全動起來,形成良性循環。總之,DT時代,數據的被泄密、被篡改、被刪除、被盜竊都是大事,網絡安全對政企機構造成的影響,是巨大的和致命的。

    所以,我們提出了“經營”這個詞,經營安全是對網絡安全的動態掌控,只有讓安全能力動起來,不斷循環升級,才能破解復雜難題。

    實現動態掌控,需要三個前提條件。

    經營安全的第一個前提條件是目標,要讓安全能力與日俱增,保護復雜系統和復雜交易。 復雜系統,復雜交易,復雜經營,三者是動態連接的。在未來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,新技術、新應用、新場景不斷涌現,因為新而且復雜,注定安全系統要不斷完善,需要為安全能力設定一個能夠因勢而動、因時而變、與日俱增的目標,也可以理解為用內生安全框架實現安全的彈性或擴展性。

    經營安全的第二個前提條件是投入,要用足夠的資源,來滿足我們對安全無限的需求。 安全是沒有性價比的,是以結果為導向的。DT時代,網絡安全成了“一失萬無”的事,按照投入產出的因果關系,有投入才會有產出。這意味著,我們必須對安全有足夠的資源投入。這個資源既包括錢,也包括人。工信部在《網絡安全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(征求意見

    稿)》中提出,到2023年重點行業網絡安全投入占信息化投入的比例要達到10%。

    經營安全的第三個前提條件是運營,要用專業高效的安全運營服務,來抵御復雜的網絡攻擊。 網絡安全是高度復雜的攻防對抗,尤其是在DT時代,邊界消失,連接網絡的終端泛化,給網絡攻擊者提供了充當偽裝者的條件,攻擊偽裝者混在業務之中,很難一眼看穿。再加上有些網絡攻擊者有國家背景支持,單靠政企機構自己單一的力量無法抵御這種復雜攻擊。打個比喻,保障人身安全不能單靠個體的力量,還需要專業的警察來維護社會治安。在發達國家,把網絡安全托管給專業的安全公司來運營就非常盛行。

    有了這三個前提條件,我們還需要三個重要能力,來提升對安全的掌控力。

    經營安全的第一個重要能力,是認知能力。 強大的認知能力能幫人們把握事物基本規律、判斷事物發展方向、構建自身與世界的關系。網絡安全的認知能力也是如此,只有及時看到威脅、揪出威脅、阻斷威脅,才能確保安全能力行之有效。

    態勢感知是建立認知能力的核心。 2016年4月19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:“要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網絡安全態勢。”總書記強調“沒有意識到風險是最大的風險。網絡安全具有很強的隱蔽性,一個技術漏洞、安全風險可能隱藏幾年都發現不了,結果是‘誰進來了不知道、是敵是友

    不知道、干了什么不知道’,長期‘潛伏’在里面,一旦有事就發作了。”

    這幾年,態勢感知在我國發展很快,傳統網絡安全廠商和新興的初創企業都在加大對態勢感知的投入。 我們總結,目前的態勢感知主要分為三種:一種主要用于監管機構,我們稱之為監管類態勢感知;一種主要用于企業內網,我們稱之為運營類態勢感知;還一種主要用于實戰演練,我們稱之為攻防類態勢感知。

    這三類態勢感知,每一類單打獨斗都不具備全面的認知能力。 有的側重互聯網宏觀態勢的監測,缺乏針對性;有的側重日常的安全運行維護,缺乏攻防能力;有的側重戰時的攻防對抗,缺乏平時常態化的運營。更為突出的問題是,只看局部不看整體,有的沒有覆蓋生產業務系統;有的沒有覆蓋三級、四級末端的網絡;有的沒有覆蓋物聯網、云、數據庫和計算平臺。

    只有將這三類態勢感知有機協同在一起,形成實戰化態勢感知,才能全面提升認知能力。 三類態勢感知能有機協同,需要構建統一的計算平臺、標準和運營系統。有人把態勢感知等同于安全 大腦,這是不全面的。它是大腦(包括五官)、四肢和武功的三合一。大腦是監管態勢,能看見威脅;四肢是運營態勢,能揪出威脅;武功是攻防態勢,能阻斷威脅。

    認知能力的關鍵是安全運營。 就像人的認知能力

    來自學習和實踐,網絡安全的認知能力來源于實戰攻防的運營,通過運營實現攻擊告警、調查溯源、攔截阻斷的往復循環。

    安全運營的基礎是資配漏補。 資配漏補是資產、配置、漏洞和補丁的統稱。先要把軟件、硬件、協議等資梳理清楚,建立檔案,用系統管起來。在網絡安全攻防中,人是戰斗的士兵,資產就是城池。如果自己有多少城池都不清楚,做出的網絡安全規劃一定是不全面的。只有把自己的資產地圖畫出來,網絡攻防戰才能有規劃、有打法;我們還要做好配置管理、漏洞管理和補丁管理。只有當資配漏補都做好了,我們才能發現安全產品的不足和安全體系的缺陷。日積月累下來,不合格的產品會逐漸退出,合格的產品會越來越好,安全體系會越來越健全。

    經營安全的第二個重要能力,是安全能力。 以前,我們把安全市場分為產品市場和服務市場,產品和服務是兩回事。現在,要把產品變成一種能力,把能力變成一種資源,并用服務的方式使用資源。換句話說,把安全產品能力化、資源化、服務化。

    安全產品能力化,首先要把安全的硬件產品軟件化。 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,因為過去為了降低成本,往往選用配置較低的硬件平臺。同時,為了提高性能,往往把軟件和硬件平臺深度耦合。所以,把軟件從專屬的硬件平臺上摳出來,適配更通用的硬件平臺,幾乎需要對代碼重構、重寫;

    安全產品資源化,首先要實現數據和API標準化。 各種各樣的安全產品從數據采集、治理、存儲、分析,到結果輸出使用、API服務,都應該遵從統一的標準,更要與網、云、數據、應用的標準對接。這樣,客戶就可以用一朵安全云,把所需要的安全產品以資源的形式納入其中。安全能力資源對外服務過程中產生的日志,自然就形成了安全大數據,可以據此推出能提供更多安全能力的安全大數據中臺服務;

    安全產品服務化,首先要做到調度指揮。 把安全能力以資源服務形式嵌入到需要的每個角落,并且這種安全能力的質量是可評估的。例如,發生網絡攻擊的當時沒有告警,但事后通過分析溯源,定位出是防火墻漏掉了這次攻擊,我們就會去改進防火墻技術,或者用資源服務的方式快速地換用其它家的防火墻。

    這種安全能力服務,還便于商業模式創新。 以前我們采購安全產品,通過招標確定供應商,一經選定之后,就沒有機會使用其它品牌的產品了。安全能力資源服務的形式,可以選定多家安全公司的產品部署在安全云上,不使用不付費,依據使用的多少來結算。購買產品模式拼的是商務關系和測試方案,而能力資源服務模式拼的是實戰效果,這種模式更能推動廠家技術創新。

    經營安全的第三個重要能力,是授信能力。 網絡安全的核心問題,是信任問題。比如,Wintel體系不是可信計算,所以有很多計算機病毒出現。沈昌祥院

    士推出的可信計算技術體系,能免疫Wintel時代的病毒。中國電子推出的PKS體系,是飛騰CPU、麒麟操作系統融合了可信華泰的可信計算以及奇安信的安全技術。

    另一方面,網絡除了計算之外,更多的是人機交互,人是安全最大的變量,人的可信度成了難題;還有,數據變成生產要素之后,誰在什么場景、用于什么目的、可以使用什么數據,也變成了一種授信問題。

    IT時代的授信能力是粗放的和不足的。 假設我們把每一次的網絡訪問都分為主體(訪問者)和客體(被訪問者)。主體有很多,比如人、IoT設備、App應用等;客體也有很多,比如業務系統應用、云計算資源、接口、數據資源等。在傳統的認證體系里,授信是比較粗放的,一個主體可以訪問多個客體,一個客體也可以允許多個主體訪問。這種方法有很多漏洞,廣泛地被黑客利用進行攻擊。

    DT時代的授信能力是零信任體系提供的,通過動態評估信任實現動態可控。 它不再絕對信任任何一個主體,而是給每個主體、每個客體附加很多屬性,以“權限最小化”原則進行授信,并且對授信持續進行動態評估。比如,賬號A是個主體,它的屬性包括機器指紋、網絡類型、IP地址、使用時間、工作職責和機器環境。再比如,數據資源B是個客體,它的屬性包括類型、敏感級別、來源、機密、隱私、連接關

    系、各種標簽等。以“權限最小化”原則,我們授權“A在辦公室網絡下、在專項工作期間,可以訪問非機密屬性的數據資源B”。一旦發現A的辦公室網絡屬性消失,或者專項工作的屬性消失,這個授信就自動取消。整個過程都是通過系統自動動態評估完成的。

    這種授信能力是網絡安全的保障。 我在《漏洞》一書中提出網絡安全的“四個假設”,“假設系統一定有未被發現的漏洞、假設一定有已發現但仍未修補的漏洞、假設系統已被滲透、假設內部人員不可靠”。關于內部人員對網絡安全的危害程度,我在《漏洞》一書里也披露,“85%的網絡攻擊源于內部”。這個“源于內部”和“內部人員”是一回事,它包括人被收買、賬號被盜用、機器被利用、供應鏈被后門等,之所以被攻擊成功,就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人、自己的賬號、自己的機器、自己的認證、自己的供應商過度信任。

    總結起來,DT時代的網絡安全是一件復雜的事,只有經營安全,才能實現對網絡安全的動態掌控,而動態掌控力的提升有賴于三種能力:認知能力、安全能力和授信能力。

    一位古希臘哲學家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悖論,叫做“飛矢不動”。說的是把一只短箭投出去,它在空中飛行,它是運動的。但是如果把時間切割開,單獨去看每一個瞬間的短箭,它是一樣的,好像并沒有運動。

    “飛矢不動”的悖論告訴我們一個道理, 靜止是相

    對的,運動是絕對的。安全也是一樣,它看不見摸不著,但是當網絡攻擊發生了,我們也就感受到了安全的存在。

    這也是我今天提出在DT時代,“經營安全 安全經營”這八個字的用意。 和時間同在,和變化同在,和運動同在,和安全同在。 我相信,只要我們攜起手來,共同經營好網絡安全防線,就一定能迎來一個更富競爭力、萬物生長的數字中國。謝謝大家!

    參考書目

    安全三部曲

    內生安全

    2019年,我們提出“內生安全”,它是DT時代的安全理念。“內生安全”是把安全能力內置到信息化環境中,通過信息化系統和安全系統的聚合、業務數據和安全數據的聚合、IT人才和安全人才的三個聚合,讓安全系統像人的免疫系統一樣,實現自適應、自主和自成長。

    查看詳情

    內生安全框架

    2020年,我們提出“內生安全框架”,它是內生安全理念落地的方法。“內生安全框架”把內生安全理念用系統工程方法,將網絡安全能力統一規劃、分步實施,落地成完整的安全防護體系。“內生安全框架”榮獲2020“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”,并已經應用到了上百家重要客戶的十四五網絡安全規劃中,得到了很高的評價。

    查看詳情

    經營安全 安全經營

    2021年,我們提出“經營安全”,它是對網絡安全的動態掌控。“經營安全”通過打造認知、安全和授信三大能力,讓網絡安全體系動起來,不斷循環升級,讓安全能力與日俱增,保障企業經營活動的安全運轉,保障國家和社會的安全穩定運行。

    查看詳情
    奇安信 在線客服 奇安信 95015

    您對奇安信的任何疑問可用以下方式告訴我們

    將您對奇安信的任何疑問

    用以下方式告訴我們

    聯系客服 提交信息

    網絡安全服務熱線:95015

    丁香婷婷六月亚洲色五月中文,五月丁香综合网站18禁亚洲,奇米在线777在线精品视频,在线观看无码Av网站永久